赚大了!当年花24亿买的野牛气垫船,让解放军抢滩登台瞬间完成

2023-06-19 09:44:05 来源:萌尬科技
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最近,国产第5艘国产大型气垫登陆艇下水,估计近期内将会交付解放军海军,正式入列战斗编制,投入对岛抢滩登陆作战的日常训练和演习当中。

这里有不少网友产生疑惑,俄乌战争自开打以来,大量无人科技和新战术的应用,信息化战争的末梢神经变得更敏感,更快速,也更高效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不仅仅是陆军,海军的战术转变也是如此,“兵贵神速”与“精准打击”依然紧密捆绑在一起。但我国海军为何在“欧洲野牛”这种庞大的落后装备研发生产上不断加码?其中原因绝非单一偶然。

目前,各平台网站各路大神,列出各种数据,对抢滩登陆用快艇或各类气垫船做数据对比,许多网友感慨数据太多太复杂,完全不明白,许多作者是在故意“扮专业”,还是在“装专家”,文章看了N多遍,都难以理解其中原由。

今天小编就以实战出发,以最少的数据分析,最贴近实战需求的角度,一针见血讲明此事。

一、简单说历史,海上吃亏不能忘

这里简单提一下,当年的金门岛战役,当时的解放军除了偶尔缴获的登陆艇外,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登陆装备,就只能征用民船来组建登陆舰队,但这种民船速度最多也就5节,这还是顺风顺水的状态下,如果遇到天气不好,风向不对,速度就下降到2-3节不等。

全船官兵等于是带着轻武器和弹药,随风漂泊在海上,根本无法与其他船只相呼应,形成能快速登陆抢滩作战的战斗力,属于各自零散状态下的随意登陆,难以将作战计划及指令迅速执行,形成作战成效。

随后倒是有了一些简单的登陆艇装备,比如美军二战时期用过的LST大型發陆舰,LSM中型登陆舰,LCT.LCM和LCI登陆艇,这样的装备不仅老旧,存在严重设计缺陷。

而且在风浪凶猛的台湾海峡,船体装载一个班的全副武装官兵行驶中,不仅前后颠簸容易造成士兵晕眩、呕吐等现象,而且在海上的大规模编队行驶,会造成很强的船体侧面波浪。

这种冲击力量不仅会随着船只编队数量的增加而呈几何形式扩大,也更容易造成舰船高速冲刺过程中,出现不受控的侧翻,极其不稳定。

不管是当年的美式登陆装备,还是征用的普通民船,作战官兵都不得不面临许多糟糕的局面。

1、传统登陆舰船排水量小,舰船体型太“单薄”,在遇到海上或岸防火力,几乎无法还击。

2、为避免搁浅,普通小型登陆艇必须距离海滩一段距离就直接打开前端大门,导致整船官兵,包括驾驶员在内,全部都在敌方岸防火力覆盖范围内,但自己又无法还击,而且人员无法迅速散开,形成登陆作战队形。

3、为迅速进入作战区域,登陆作战人员无论从哪个方向下船,都必须面临涉水上岸,人员、装备、弹药、医疗用品等都会浸泡在海水里,直接影响上岸后的战斗效力输出。

4、人员直接涉水,对现场水下情况不了解,容易出现溺亡、非战斗受伤、现场难以抢救等情况,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,而现场的混乱容易导致无法实施战场急救和伤员转移。

5、无法运送重型装备或步坦轻重同时登陆,无法利用重型装备减少战斗伤亡,导致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。

这些,都是我军当年从金门岛战役的牺牲案例中,不断总结,归纳出来的。关于这些,建议大家在电影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开篇桥段,就不难看出来,海军陆战队的抢滩登陆作战,与纯粹的海军海上作战,和单一的陆军作战指挥体系,有相似之处,却又完全不同,抢滩登陆,在军事指挥体系,属于一支独立的学科。

二、因地制宜,按需装配,近海攻守必备神器

说到我们国产的大型气垫登陆艇,我国在2009年5月初,首次在乌克兰采购六艘野牛型气垫登陆舰,合约总值约10亿乌克兰币(1亿多美元)。

2009年7月2日,中国与乌克兰大海造船厂签约订购一批野牛型,合约总价值2.4亿美元;先后订购3.4亿美元(人民币24.14亿),如此重金购入,能看出来我们对抢滩登陆训练的重视程度。

当时情况是这样的,针对台湾岛的登陆作战,最初登陆作战人员数量约为50万人左右,分别从台湾岛的多个不同方向和港口前后陆续登陆。

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登陆点之间的距离、作战强度和投送需求量,都参差不齐,难以形成强大战斗力,从60年代起,我国就在坚持自行研发登陆艇,但由于技术受限,一直都没有较大突破进展。

比如说,从建国初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,这四十多年时间里,我国虽然不断进行登陆艇的研发制造,不过始终都围绕着美军二战时期的设计理念来延展,加上之前我国在发动机领域一直是短板。

所以在“欧洲野牛”引进之前,我军的海军在抢滩登陆方面,单次最多运送一个班的士兵,而且还不能过于靠近海滩浅水区,以免发生搁浅和低吃水线下产生的船体左右大幅摇摆,这样的状况在满载人员和坦克装备、备用弹药的情况下,就非常危险;

而且,传统的登陆艇无法越过海滩上安置的各种反登陆障碍,人员也无法直接快速通过地雷区;最后,因登陆艇动力不足和机动能力较差,导致登陆过程无法做到安全迅速,这样的部队就算送上去,也是对方沙滩上的活靶子。

而看似一身“臭毛病”的“欧洲野牛”,可能在全球其他领域作战环境,这些“体型过大”、“目标受弹面积较大、高度过高”等缺点,对于我军对台或钓鱼岛登陆作战来说,却是“利大于弊”的登陆神器。

首先,战场适应力。

相信这次俄乌战争给全世界,做了一次最真实的论证,那就是任何武器,不管设计理念怎样,只有能适应战场环境,满足战争需要,决定每一秒钟战斗输赢的武器,才是军队最需要的,士兵最喜欢的。

“欧洲野牛”在面对台湾岛多处登陆点,几乎不用担心海浪的高度、海上冲锋造成的船体颠簸强度和摆动幅度,以及在靠近登陆区域时候,浅水区的搁浅障碍对舰船底部造成的阻碍,“欧洲野牛”持续秉承俄罗斯军工产品的“高大粗犷”风格,超大舰体尺寸设计,庞大而稳重,最大排水量达到500吨;

能一次性搭载3辆主战坦克或8辆轻型装甲步兵车,和140名全副武装陆战队员或130吨货物, 最多可装载500名士兵, 在12米/秒风速,2米浪高的情况下,平稳穿越海面和登陆环境。

由于舰艇身材高大,越野性能突出,对于对于高度在2米之内的登陆搁浅阻碍,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,假设在登陆后需要紧急运送人员及装备物资,在面对陌生环境,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,而运输直升机直接飞入不仅风险大,而且投送量非常少,但又必须向内陆挺进的情况下,不管是面对浅水区还是登陆后的软沙滩、沼泽、草滩、森林、坡地……差不多就是一脚油门的问题,能确保登陆部队安全渡过登陆作战第一层防御带。

其次,有了装载能力,运输能力,自然要看澎湃动力了。

“欧洲野牛”在设计之初,根本没有考虑战争费效比,只考虑超值超量地冲上世界第一,所以专门配置了5台超大功率柴油发动机,带动三套直径5.5米的四叶螺旋桨,超大油耗量让最大航程只有300海里,虽然舰体尺寸长57.3米,宽25.6米,但在海上能在24小时内,持续向登陆点投送45辆主战坦克和12500名陆战队作战人员。这样的动力输出,带动这样庞大的舰体身躯,相信没有任何一支海军陆战队能拒绝。

三、回望过去,我们不会再吃哑巴亏!

说到此处,我们不得不提及当年的“金门岛战役”,当时因为工业生产能力和科技都很落后,我军只能征用民船作为登陆载具,作战计划是一套想法,但到了战场,特别是海上,还真的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。

有的船只在海面就被海浪吹得七零八落,有的速度跟不上,有的方向跑偏离,而有的则出现减速甚至临阵脱逃,导致登陆作战部队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到达指定地点,大量作战装备也无法快速抵达,登陆作战收效直线下降,零零散散的登陆部队容易出现指挥真空,或作战指挥混乱,容易在登陆后,继续造成大量伤亡。

对于整个台湾岛及周边岛屿作战,根据和大陆的相对距离,以及海上战略位置,以及各岛屿之间制定“层层包围,逐级推进”的战略部署。

比如,如果其中一支部队从厦门出发,在台湾南部是250公里,如果从澎湖列岛出发到台南登陆点只有100公里,这样5个小时内,就能往返至少2-5次,运送效率比之前的传统老旧登陆艇效率高出至少3倍,而且全程平稳高效,人员、弹药、坦克、装甲车,以及返程运送伤员或其他人员及物资,一船搞定,不用转运。

从这里,我们不难发现,对于台湾岛的抢滩登陆作战,我军海军陆战队太需要这一台登陆神器,将“兵贵神速”四个字,发挥得淋漓尽致!现在大家明白,为何我国在购买了“欧洲野牛”之后,还同时买回了整套生产技术和设计图纸,迅速从整装进口,变成了“自主生产”。

曾经,我们在“金门岛战役”上吃的亏,以后绝对不会再出现!向先辈们致敬!

最后,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
推荐阅读>